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对于人口大国来说,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务必增强风险意识,不忘居安思危。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迅速蔓延:报告病例数在短期内大幅增加,防控形势一度红灯频闪。
行程万里,初心不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在小康,难点在全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艰巨任务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大年初一紧急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
2020年1月19日,农历腊月廿五。弹幕刷屏:总书记也是拼了。根据这一顶层设计,在纵向上,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这是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的最集中体现。(作者黄晓辉系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对于如何实行依法治国,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要求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实现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
首先,全面依法治国说明的是依法治国的覆盖面问题,强调依法治国全覆盖,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环节,全领域、各方面,建设法治中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指导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达到新的历史高度的集中体现。在横向上,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使全面依法治国有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五是特别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着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突显依法治国的本质功能是制约权力。
党的十八大以新十六字方针代替旧十六字方针,赋予了法治建设的价值要求,即良法善治的要求,突显了党对社会主义法治认识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求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马克思主义者非常重视世界观的改造和方法论的正确,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要求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坚持以法治方式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
在讲到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时,强调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特别是在讲到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时,强调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其次,全面依法治国说明的是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强调依法治国的本质是良法善治,关键是依宪治国,实质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其核心就是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党的十八大后,党对良法善治的要求更加明确,认识更加深刻。在讲到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时,明确把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作为对关键少数的基本要求。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推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领域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强调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环节。四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强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突出良法善治的人民性和公正性。
全面依法治国也有一个方法论问题。二是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党建网微平台与您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在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政治意识。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2018年6月29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观察分析形势首先要把握政治因素,特别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更应该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
2019年12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敢于负责、敢作敢为,党中央定下来的事情就一定抓好,使各项工作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动脑子、想办法,拿出真招实招来,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任务一项一项抓好。
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既要带领大家一起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又要做到重要任务亲自部署、关键环节亲自把关、落实情况亲自督查,不能高高在上、凌空蹈虚,不能只挂帅不出征。要高度重视并及时阻断不同领域风险的转化通道,避免各领域风险产生交叉感染,防止非公共性风险扩大为公共性风险、非政治性风险蔓延为政治风险。
2017年7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是喊口号,要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当地实际,形成符合党中央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制定各方面决策部署,首先要有正确大局观,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特别要把所分管方面的工作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衔接起来、统一起来。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只有从政治上分析问题才能看清本质,只有从政治上解决问题才能抓住根本。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很强的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
增强政治判断力增强政治判断力,就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2018年4月11日至13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增强政治执行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不掉队、不走偏,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
2018年6月29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增强政治领悟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担的是政治责任,必须对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无论综合性决策还是专项性决策,都要找准在全局中的合理定位,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工作目标和举措。
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炼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